pvt是什么疾病,pvt是什么部门

  

  心脏骤停(CA)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有效的泵血功能消失,导致全身严重缺氧缺血。高质量的心肺复苏能显著提高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但ROSC后患者的存活率仍不理想。   

  

  在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受体阻滞剂的有效性已被证实。基于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机制,CA后心律失常的治疗逐渐成为高级生命支持(ACLS)研究的重点。   

  

  2018年11月5日《循环》(循环)杂志和美国心脏协会(AHA)网站刊登《2018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治疗推荐要点》。受体阻滞剂的推荐内容有以下更新。   

  

  2018 循证学证据总结   

  

  受体阻滞剂可有效治疗与交感神经活动增加相关的心律失常。这些药物还可以减轻缺血性损伤,这可能与膜的稳定有关。然而,静脉使用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加重心力衰竭并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因此,心脏骤停后常规使用受体阻滞剂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目前尚无这方面的新研究。   

  

  2015年ACLS指南进行了更新,纳入了一项观察性研究。与未使用受体阻滞剂的患者相比,在住院期间因室颤(VF)/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pVT)导致心脏骤停后,口服或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或比索洛尔与显著较高的生存率相关(ROSC后72小时和6个月)。   

  

  然而,这项研究没有被纳入2018年ILCOR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因为2018年指南中预定义的标准是在ROSC后1小时内使用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物,而不是2015年指南中的72小时。此外,除VF/pVT外,没有证据表明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CA后心律失常。   

  

  2018 CA和ROSC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对早期常规使用受体阻滞剂(ROSC后1小时)。   

  

  我们来回顾一下受体阻滞剂在抗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作用机制   

  

  受体阻滞剂对心脏有直接的电生理作用,可减慢心率,抑制异位起搏器的自主性,减慢传导,增加房室结不应期。还能起到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和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提高心室颤动阈值,改善压力反射,防止儿茶酚胺引起的低钾血症。   

  

  指南及共识   

  

  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指出,除受体阻滞剂外,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中,没有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被证明对治疗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或预防心源性猝死有效。   

  

  2009年《-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指出,-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是唯一能降低心脏性猝死和总体死亡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有效用于各种临床情况下心脏性猝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对于严重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猝死的二级预防更有价值。   

  

  其应用适应症推荐为类:部分窦性心动过速(尤其是伴焦虑、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甲亢和受体功能亢进)、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室性心动过速风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部分类型的长QT综合征等。   

  

  受体阻滞剂可以拮抗肾上腺素能激动剂的作用。   

  

  肾上腺素是CPR的第一道防线。肾上腺素兴奋1受体收缩外周血管,增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的灌注,但其受体兴奋效应会增加心肌耗氧量和缺血,加重心肌损伤,导致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对ROSC患者早期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受体阻滞剂可拮抗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的不良反应,因此受体阻滞剂和肾上腺素联合应用可能更有利于VF/pVT诱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   

  

  需要注意的是,现行指南推荐的受体阻滞剂的应用范围是VF/pVT引起的心脏骤停后治疗,常规使用受体阻滞剂可能不利于II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和严重心动过缓等慢型心脏病引起的心脏骤停。   

  

  参考   

  

  1、2018年国际心肺复苏和紧急心血管护理科学共识及治疗建议总结。流通。2018;138.   

  

  2.受体阻滞剂在心脏骤停中的研究进展。《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年12月,第28卷,第12期,1170-1173。   

  

  3.-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年3月,第37卷,第3期,195-20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