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基金的持仓是怎么计算的,指数基金持仓比例

  

  左上关注红周刊,获取更多优质内容!   

  

  本刊编辑部 | 王飞   

  

  公募和私募大举自购所释放的信息正在发生变化,之前是向市场传递信心,最近一个多月则是“喊你加仓”。按照“传统”,这些自购资金通常会加仓机构的重仓股。   

  

  自4月27日市场底部反弹以来,“市场底部”不断得到机构投资者的认可,从而推动机构自身“真金白银”参与市场新机会。据《红周刊》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8日,机构申购的资金已经超过50亿元。   

  

  业内人士向《红周刊》指出,对于新基金,一般会采取同样的策略进行复制(老产品加仓),但买入比例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今年参与自购的机构“自选池”将获得加仓机会。   

  

     

  

  公募自购达24.56亿元   

  

  私募达27.65亿元   

  

  《红周刊》注意到,公募基金是“自购潮”的主力之一。据统计,今年年初至6月8日(下同),各基金公司自申购168次,净申购金额24.56亿元。其中,南方基金、华泰资管、工银瑞士瑞信银行、国泰基金、邢正环球、长江资管6家公司净申购规模超过1亿元。去年同期,所有基金公司自购139笔,合计净申购金额16.54亿元。仅有田弘基金、工银瑞士瑞信银行和国泰基金净买入规模超过1亿元。   

  

  相比较而言,私募自购规模更高。据私募排排网统计,目前已有19家私募宣布自购,自购金额达27.65亿元。其中私募15家,总金额26.38亿元,成为自购阵营的主力军。据《红周刊》,凯丰投资、永安郭芙、宁波魔方量化、郑新谷资本、凌俊投资、时风资产、汉和资本、林静资产、宁全资产等都买入了1亿元以上。此外,郑新谷资本、宁全资产和九坤投资也公开表示将继续扩大自购规模(见表1)。   

  

     

  

  多数机构表示,“看好中国经济未来,静待春暖花开。”同时,有机构表示,公司自购是长期行为。例如,自购规模最高的凯丰投资总经理王东洋告诉《红周刊》,“我们继续自购产品,主要是基于我们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健发展的信心,我们对符合投资者利益的真诚,以及我们践行长期价值的决心。我们的自购不是增强投资者信心的阶段性行为,而是常规操作。一方面,这代表了我们和投资者利益的高度绑定;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凯丰对自身投资能力的高度自信。”   

  

  与凯丰投资类似,北京某百亿私募市场负责人对《红周刊》指出,“我们公司的员工一直持有自己的产品,制度规定合伙人必须拿高比例的奖金购买产品并长期持有才能解锁。”至于具体比例,市场部负责人表示不方便透露。“反正大家的命都在里面。”   

  

  目前管理总资产超过300亿元的银豹投资也向《红周刊》表示,“公司一直有自购的传统。目前公司、员工和投资资金占总管理规模的20%以上,这意味着中国银行和投资者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   

  

  仅根据公告回购的公私募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超过50亿元的公私募“打新”资金流入市场。那么,这些资金已经或将要投向哪里?   

  

  在以投资者身份致电《红周刊》时,上海一位数百亿的私募投资人士表示,“我们都是统一策略,几乎每个产品(持有标的)都是一样的,就是持有比例不一样,因为前期会有‘安全垫’操作。”   

  

  一位财富购买者也表示,“这个主要看你买的产品是旧的还是新的。如果是老产品,今天投入的钱会直接进入母基金,24小时冷静期后可能会计算净值。老产品一般都是用同样的策略复制,就是投资一些老产品的仓位。所以可以看出,大部分不同编号的私募产品走势基本相似。如果是新产品,需要办理一些备案、开户、合规等手续。才能进行投资。还有一个月或更长时间的建仓期,具体投资方向可能会有变化。”   

  

     

  

  公募“以大为美”   

  

  私募青睐中小市值绩优股   

  

  如果公募和私募用自购的资金来增加自己的仓位,公募和私募的策略会有很大的差异。《红周刊》显示,公募方面,自购规模最高的公募为“大而美”,持仓主要围绕毛指数和宁指数。典型的例子就是南方基金,目前自购规模最大。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持股市值排名前两位的公司分别是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贵州茅台,其中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季度减持21.16万股,贵州茅台一季度增持32.87万股。持股市值排名第三的是医疗器械迈瑞医疗,同期增持133.79万股。如果只看一季度的增持数量,邢正将在全球范围内增持”   

传媒茅”芒果超媒股份数量最多,中信证券、海尔智家和东方财富直追其后(见表2)。

  

  

在私募方面,百亿私募则更看好中小市值的绩优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上述参与自购的百亿私募共出现在32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名单上(见表3),其中,总市值超过万亿的仅有中国移动一家,在万亿以下、千亿以上的仅有龙源电力和华能水电两家。其余公司总市值最高的是雅化集团,仅在330亿元左右。

  

  

而这些公司除金奥博和大恒科技外,在今年一季度均实现了盈利,占比93.75%。其中,主营为锂产品的雅化集团是这些公司中业绩表现最好的。

  


  

  

董承非投资偏好“由大向小”

  

睿郡资产调研股普涨

  

公募和私募加仓风格上的差异,在“公奔私”的知名基金经理#董承非#身上体现明显。据《红周刊》梳理,在离开公募之前,董承非的代表产品兴全新视野去年三季度末时前十大重仓股中既有市值超千亿的海康威视、紫金矿业等,也有中小市值的宋城演艺、妙可蓝多等。整体来看,市值超千亿和中小市值的公司各占一半。但在今年2月14日任职百亿私募睿郡资产之后,董承非在其新产品发售前的线上路演中表示,接下来会更偏重中小市值的股票。因为过去五年市场以大为美,这是和过去的宏观环境息息相关的,尤其是疫情后大公司业绩增速比小公司更快。但未来宏观存在不确定性,小公司的“安全垫”反而更高。

  

董承非表示,偏重中小市值的股票也与公募和私募体制有关。因为过去管理的资产规模最高在700亿左右,投资小公司的意义不大,现在在私募管理的资金更为灵活,小公司的弹性更大。具体到板块上,董承非依旧看好半导体这样偏成长类的股票,因为半导体企业的差异比较大,同样偏成长类的光伏则是同质化竞争,新能源汽车龙头虽有一定的议价能力但相对有限。此外,在周期行业中,董承非比较看好金属类,因为能源类有新能源替代的风险。

  

《红周刊》进一步梳理发现,睿郡资产今年二季度以来调研的标的普遍符合董承非的“审美”。数据显示,睿郡资产共参与调研63次,涉及56家上市公司。其中,目前总市值最高的是迈瑞医疗为3791.30亿元,其次分别是爱美客和中信特钢,总市值刚迈过千亿门槛。其余公司总市值最高的是天赐材料(851.70亿元),最低的是正元智慧(29.31亿元)。

  

在这之外,按行业分类来看,这些公司中多数属于半导体以及金属行业。如睿郡资产关注度较高(分别调研了两次)的公司有道氏技术、楚江新材和张家港行三家。其中,道氏技术主营为锂电材料,楚江新材主营为铜基材料。

  

而这些公司正在不断引领市场走强,据Wind统计(按调研次数测算),自睿郡资产调研至今,其中有50次调研后股价出现上涨,占比79.37%。其中,祥鑫科技涨幅最高为54.59%,汉得信息和利元亨分别以50.87%和47.35%的涨幅直追其后。

  

(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心>欢迎点赞评论~

  

#公募基金# #私募基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