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纸币产生的原因,宋朝纸币产生的经济条件是什么

  

  汝窑,因在河南汝州烧制而得名,以其温润淡雅的天青釉而闻名。   

  

  可以说是集合了各种传说。在一个瓷土里,承载着帝王梦里的天蓝色,瑕不掩瑜,玛瑙入釉的任性,不如玉石高贵。南宋陆游曾说,故都禁止“只用汝器”,叶昆称赞“汝窑为魁”。   

  

  这个传说也一直延续到一千年后的今天。在2017年苏富比秋拍上,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洗以超过2.9亿港元成交,创下宋代瓷器拍卖新的世界纪录。   

  

     

  

  人们对汝窑的敬仰和好奇不断推动着汝窑遗址的发掘和研究。目前已有学者根据地层出土的钱币推算出汝窑成熟期烧制时间上限应不早于郑和年间,汝瓷官窑烧制时间应不晚于北宋末年的靖康年间。如果汝窑在郑和年间开始烧制,那么烧制时间最多也不过17年。   

  

  这短短的17年主要是在宋徽宗统治时期,所以人们往往把你的官窑归功于艺术造诣极高的皇帝宋徽宗。但退一步讲,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北宋皇帝,尤其是他们节俭的生活方式。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意想不到的记录。   

  

  宋太宗   

  

  唐太宗时代:   

  

  《宋会要》年,淳化元年为宝藏记载了两个诏令。   

  

  一是要求左仓将仓内的金银器皿全部销毁,有朝臣想留下一些雕刻精美的,宋太宗不同意,说:“你看重你的匠心,我看重你的善良和节俭。”   

  

  另一种是要求瓷器保管员仔细清点,挑出缺瓷,按数量进行处罚。   

  

  宋仁宗   

  

  仁宗时代:   

  

  欧阳修曾经记载,皇帝生病的时候,他去探望,却看到寝宫陈设只是素瓷素漆。   

  

  宋哲宗   

  

  哲宗时代:   

  

  南宋周惠在《清波杂志》中记载,吕大方在与皇帝谈话时,提到了宋朝皇帝的祖家法,其中就有“不玩好,不用玉”。   

  

  看这些文献,可以看出北宋皇帝几代人都过着节俭的生活。他们一方面明确拒绝金银玉器等奢侈器皿,另一方面要求仓库小心保管瓷器。   

  

  这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北宋的真实写照。在节俭的原则下,原料易得的瓷器很快取代金、银、铜、玉成为最重要的帝王产品。   

  

  用瓷器代替金银器,其实在宋代以前就有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陈述“兴瓷如银,越瓷如玉”,恰好明确了白瓷和青瓷的发展定位。然而到了北宋时期,面对严峻的内外挑战和生活压力,这种“换人”现象达到了顶峰。   

  

  宋徽宗   

  

  当我到达宋徽宗时,我简单的生活态度开始被打破。然而,根据宋代的记录,惠宗曾想在一次大型宴会上使用玉盘,恐怕有人会指责这太奢侈了。   

  

  于是,有着超高艺术品位的北宋皇帝,把玉器的质感,金银铜器的造型,道教中对青色的追求,放在了日益成熟的北方青瓷上。   

  

  汝州梁青寺的青瓷制作水平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加上地理位置靠近帝都,自然成为宋徽宗实验性的、制作精细的、略贵的、非比寻常的官窑的首选。从这件传世的莲花形暖碗中,我们可以看到汝窑含蓄隽永的气质和惠宗高雅独特的艺术品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汝窑青瓷莲花暖碗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辽巴冷花朱茵碗文物收藏   

  

  十瓣形   

,原本应有一执壶置于碗中,这种温碗与执壶的器型在宋代相当流行,仿自金银器。

  


  

北宋 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通体施青釉,釉质匀润,蓝中带青,口沿、圈足和底部釉薄处微现粉红色光泽,兼有玉器的温润质感。器表满布细密开片,圈足内底有五枚芝麻点状的支烧痕迹。整器静谧典雅,是陶瓷工艺的代表作。

  


  

宋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 故宫博物院藏

  


  

再看这件传世汝窑三足樽式炉,造型仿自汉代铜器,直口,平底,外壁近口沿处、近底处各凸起两道弦纹,腹部中间凸起三道弦纹。

  


  

汉 铜素奁 故宫博物院藏

  


  

通体满施淡天青色釉,莹润光洁,釉面开细碎纹片,自然天成,耐人回味,足端无釉。外底有五个细小支钉痕。

  


  

宋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从北宋初年兴起的这股节俭之风,几乎贯穿始终,甚至到了南宋。相关文献上一再提及南宋的铜料、玉料难求,禁止民间铸用铜器,陶瓷和竹木成为了代用品。

  


  

于是窑业得到发展,围绕窑厂兴起的商业市镇,也为官府带来了利益颇高的商税收入,这是宋代积极鼓励瓷器生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中所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一方面可知汝窑的珍贵、难得,另一方面也透露出,汝窑被拣选后仍可以出售,并不具有专供皇家使用的特性,换言之,不仅要通过平替节流,还要通过商贸开源。可见无论供官、供民,各个窑口的瓷业都因困窘和节俭而越发兴盛了起来,这很符合北宋特色。

  


  

美的形成往往有着绵长复杂的历史因素,汝瓷,不过十几年的烧造,不足百件的传世品,一千多年前特殊的历史风貌和对美的至真追求,都在这简约规整的器型、温润如玉的釉色、细密雅致的开片、精巧的支钉痕迹中一一得以细腻呈现。

  


  

观复汝窑系列之莲花式温碗

  


  

宋世已逝,而风雅长存,观复博物馆秉承“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的理念,与当今深谙汝瓷技艺、传承古法造物的张天庆先生,携手制成“观复汝窑系列”,以此系列为物证,愿后人知晓,今人对汝瓷的崇慕之情▼

  


  

01

  


  

  


  

此款汝窑天青釉莲花式温碗遵循古法而制。宋时,注子(执壶)与高足台盏常成套出现,因盏内盛热水用以温酒而得名。

  


  

外形如一朵正在绽放的莲花,俯视可见十曲花瓣,口微侈,足外撇。釉色滋润莹澈,青色幽玄静谧,胎薄处呈淡粉色。器身布满细小开片,谓之“蝉翼纹”,间或少许斜开片,谓之“冰裂纹”。玛瑙入釉,裹足满釉支钉烧。

  


  

  

  

  

02

  


  

  


  

三足炉尺寸按照传世汝窑三足樽式炉等比例缩小,便于日常文房案头使用。釉面满布斜向开片,谓之“冰裂纹”,开窑时会发出叮叮铮铮声,交织形成如天籁之音般空灵清脆的声音。玛瑙入釉,裹足满釉支钉烧。

  


  

  

  

  

03

  


  

  


  

觚的造型可上溯至上三代青铜器,初为酒器,后渐为礼器,传世汝窑中不见此形制,此觚式瓶为观复怀摹古之情制作。以玛瑙入釉,釉色温润含蓄不刺目。裹足满釉支钉法烧造,底见五个芝麻般大小的支钉痕。

  


  

  

  

  

04

  


  

  


  

玉壶春瓶造型,手工制作,撇口细颈,鼓腹渐收,重心下沉。瓷胎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俗称“香灰胎”,其在天青釉较薄处,微呈淡紫色、肉粉色。玛瑙入釉,裹足满釉支钉烧烧造,底见五个芝麻般大小的支钉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