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张客家在什么位置,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谢谢]   

  

  《佛教思想史-法雨西来》课程是由一位知闲无涯的老师根据喜马拉雅《新佛教金刚经》系列课程的音频编写的文字资料。课程基本文本稿由组长【安段】整理校对。——【石头的学习笔记】   

  

  本课音频首次上线:2020年2月27日   

  

     

  

  上节课我们说过,西晋八王之乱是历史潮流中的必然。   

  

  兄弟会的起因是我娶了一个无知的媳妇。天下人都娶媳妇,不管长相,不管家世,不管夫妻。晋惠帝司马忠的皇后,是另一个家族的——长安军区司令。长安守卫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其貌不扬,又胖又矮,性格特别不好。史书上说“丑而妒”。贾南风的独裁最终激发了西晋后期的八王之乱。   

  

  八国起义前后有两个阶段,历时十六年。第一阶段,以贾南风被杀而告终,持续时间很短,从元康元年三月到六月,也就是公元291年的三个月;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夺权,也就是混乱,从元康九年到广西元年,七年,也就是公元299年到306年。   

  

  西晋政权的灭亡不能怪贾南风。中国自古以来国家的错误一般是往女生身上泼脏水,贾南风同学的脏水就该泼。但是,西晋本身存在两个不稳定因素:   

  

  一个是人口比例的问题,失衡了。汉朝和三国战争结束后,关中汉族人口大大减少。因为战争的需要,各种宗族大量征召——名胡族的外籍战士,造成了中国人口结构的第一次大变动,这在以前是史无前例的。外地人内迁,中国北方外地人口激增。建国时的金,在——的政治中心关中地区,外来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一半,其中一半是胡人。从河南西部到甘肃、陕西,古代秦、魏国有一半的故土是不同民族的。所谓外族,其实今天指的是北方人,现在叫汉族。这是几代混血的结果。其实原始汉族就是客家人。这种人口比例的不平衡是南北朝和北方建立外来政权的基础和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晋惠帝本人。惠帝皇帝自己也有点弱智,因为他是近亲,在各地还有一堆能干的兄弟,包括自己的亲哥哥,自己的亲弟弟,自己的表哥,还有自己的强臣弱主。强臣弱主的格局注定混乱。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司马氏皇族全部参与。其实国王不止八个,主要代表人物有八个:司马亮、楚王司马威、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炯、长沙王王司马、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昱、东海王司马岳,八大天王!   

  

  光听这八大天王的封号,就大概可以在中国地图上建立起八大天王之乱和——汝南王与河南驻马店的战乱地区。湖北王楚;赵,河北;齐,山东;湖南长沙;四川成都;河北北部河间王;东海,江苏北部。然后这样八王之乱基本上可以把所有战乱地区都画出来。八国起义后,西晋灭亡。在地图上画完就知道哪个地区没有打仗,就是以长江为屏障的长江下游,今天的江浙地区安全富饶。   

  

  这开始了中国政治中心的第一次南移。魏晋南北朝由此进入了它的第二个历史阶段。自公元304年匈奴雇佣军首领刘渊建立汉赵政权,至公元439年鲜卑拓跋氏统一北方。100多年,东晋称为十六国。   

  

  公元317年,八国之乱后   

  

  琅琊王司马睿为什么会在西晋灭亡后,得到这些大家族的支持,重建东晋的晋室?这和他的封地有关。琅琊就是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地区。自古以来,琅琊王就是一个超级显赫的家族。(司马睿)世袭的是琅琊王,所以自然会得到当地中原老宗族的大力支持。   

  

  同时,琅琊王司马睿镇守南京,与当地各大家族关系良好。是谁呀?陈县谢氏家族。谢忱的家是一个从安徽合肥到南京的大家庭。合肥离南京很近,就一两百公里。历史上是一个行政区,叫淮阳国,又称陈郡。   

  

  有句诗叫“老王谢颜”,意思是王思马锐,三三五四王家,三三五四谢家的支持都在,王家和谢家都有。   

  

  新政权的历史叫东晋,东晋和西晋血脉相连。和北宋一样,南宋和北宋没有中断,血脉相连。这与前朝的“汉”不同。前朝的西汉和东汉,其实都是被王莽打断的。前西汉——的刘和后东汉——的刘关系不大,虽然都姓刘。和它有关系,但它实际上是依附它的。晋朝不同,宋朝不同,血脉相连,是一家人。所以在这个时代,中国的中央政权是晋国,因为晋国没有被灭,也不存在后世所说的西晋。那就是北方的中国,不流血意义上的中国。用国民党反革命分子的话来说,就是“放(冷)了(县)区”。   

  

  东晋十六国是从统一文化的角度来说的。后来北方政权也明白怎么回事了吧?你不能这么说。“名不正,言不顺。”中央还叫金,你叫东晋十六国。你为什么是中国?那我们也是中国。“十六国”这个称呼其实是后来的历史学家叫的。很明显,这十六个国家完了。只有做完了,历史学家才能一个一个数,对吧?   

  

  南北朝时,北魏历史学家崔弘写了《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将汉夏合并为十六。这十六国只有三个小政权是汉政权,其余大政权都是外族。   

  

  五:前后凉,南北凉,西凉;   

  

  四:前后燕,   

南北燕;

  

三秦:前后秦、加西秦;

  

二赵:前后赵;

  

还有,一个汉:成汉,李特流民大营的那个,在成都,所以叫:成汉;

  

还有,一个是:夏,是匈奴的后裔建立的。

  

佛教思想和中国文化的正式交锋,就在这一个阶段,明确的开始时间,就是西晋末,东晋初公元三百年。

  

第三个阶段,是正式的南北朝阶段,南朝:宋、齐、梁、陈,公元420年到589年。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主要是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

  

中国传统史家是站在大一统的角度看这个时代的,所以称这个时代叫:大分裂时代。这个角度极其狭隘,因为从文化角度讲,这个时代恰恰相反,这个时代是中国文化大繁荣时代。没有这个阶段的文化大繁荣,后面直接跟上来的隋唐,怎么就一下变成盛世了呢?天上掉馅儿饼啦?哪有这种好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自春秋战国之后,中国文化又一大黄金时代。在这个黄金时代里,佛教思想加速与中国文化进行融合,它将在下一个时代——隋唐时代迎来佛教思想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谁是真正的中国呢?在宋以前,官方定的,北朝才叫中国;宋以后,官方定的,南朝叫中国。奇怪吗?不奇怪。因为,接着南北朝建立政权的隋、唐两朝帝王,所谓的隋唐盛世,其帝王都是胡族,不是汉人。出身于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唐宗室——胡人,在修《晋书》的时候明确,北朝为中国正朔。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对吧。到了宋朝,史书轮到汉族人写了,司马光就在《资治通鉴》里称南朝为中国正统。

  

中国的民族国家概念是出现在宋朝的,华夷之辩这件事,到宋朝就被抬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我们后人相对是比较宽容的,但是“民族英雄”这个称呼现在也不能乱叫,谁是民族英雄,叫不好就有分裂主义的嫌疑。现在岳飞也不能叫民族英雄,只能叫抗击金国的杰出将领。因此干脆就搞成一锅粥,南北朝都是中国的正统。因此传统史家所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大分裂时代”,这个概念是一个错误观念,要受到批判,只是一个小小的分裂罢了。

  

  

  

【笔记资料】

  

【门阀制度 东晋四大家族】

  

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形成于曹魏,发展于西晋,到东晋其势力已达顶峰,至南朝门阀制度逐渐走向下坡路。隋朝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彻底崩溃。

  

在曹魏西晋时,王谢袁萧四大家族的地位并不高于其他士族,有的甚至尚未进入士族行列。但由于王、谢官位的上升,才被列为门阀;晋明帝的世子妃庾文君因晋成帝只有四岁临朝听政,庾氏家族开始以外戚身份崛起。之后庾家没落,让出来的空位,经过几番权力斗争,最后的赢家桓温,得到了荆州刺史的位置,东晋进入桓氏时代。

  

由于梁末侯景之乱对南朝士族予以沉重打击与门阀士族自身的腐朽,四大家族及其他士族逐步走向没落和衰亡。

  

  

【王家】

  

琅琊王氏,其始祖为周桓王之子王子成父,本为姬姓,后因驱逐赤狄有功,被赐姓王姓。王姓在战国时出了一员大将,就是续白起之后的秦国名将王翦,秦始皇扫六合定中原,王翦祖宗三代立有赫赫战功。后来王翦的曾孙王元一支,迁到山东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西北)一地。

  

到西汉时,琅琊王氏出了个很有名的人物王吉,官至博士谏大夫,其后世代为官,“有累世之美”(《汉书》),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琅琊王氏的后世子孙,无不以“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为荣耀。

  

琅琊王氏最辉煌的时期,则是在“王与马,共天下”东晋朝时。马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王便是琅琊王氏一族最显赫的人物王导。司马睿最初受封琅琊王,得到王氏一族的鼎力支持。晋末丧乱,在王导的策划下,又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可以说,司马睿的发迹,和琅琊王氏是分不开的。所以司马睿在登基典礼上,让王导与他一同坐在龙椅上,“王与马,共天下”也传为佳话。

  

王导官居宰辅,共辅佐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任帝王,成为东晋初期,王朝的实际缔造者和操纵者。王氏子孙及家族成员也多为朝中要员。

  

东晋时,王氏家族曾先后出过8个皇后,与皇室公主联姻的有20多人。在军事上又多掌握兵权,政治地位不可动摇,对整个东晋王朝影响至深。其堂兄王敦都督江、扬六州军事,拥兵重镇,后来一度叛乱,威胁晋室,也是王氏一族势力强大的一个侧面反映。

  

在文化界,王氏一族也颇负盛名,有著名的书法大家王羲之和王献之。刘禹锡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便是指的琅琊王氏,以及陈留谢氏。

  

王氏显贵,从“卧冰求鲤”的王祥、王览兄弟开始,到王戎、王衍,家族子弟陆续登上历史舞台。尤其是经历了永嘉之乱,五胡(匈奴、羯、鲜卑、氐、羌)乱华,王敦、王导兄弟在南京重建晋室有功,使王家更是名重江东,有“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之说,有“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故事。随后,又出了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这样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人物,使得王家不仅在政治上无人能敌,而且在文艺上更是奇葩一朵。

  

在整个六朝时代,山东琅邪王氏家族,为官做到五品以上的,有161人。其中,做到一品官的,达15人(在整个中国古代,能与山东琅邪王氏相媲美的,唯有山西闻喜裴氏家族,曾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

  

  

  

【谢家】

  

陈留谢氏,又称陈郡谢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能与琅琊王氏比肩的,唯有陈郡谢氏。

  

“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两句流传千古的诗,让王谢二族当年的风光尽收眼底。谢氏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很快。谢氏一族最显赫的人物,便是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的谢安,而谢氏的发迹也是从谢安这一辈开始的,谢安的堂兄谢尚,弟弟谢万出仕后,家族才开始兴旺,到谢安任相时期达到顶峰。

  

谢安让侄子谢玄组建北府兵,对东晋朝有着深远影响:淝水之战打败前秦,北府兵功劳甚大,后来也是北府兵的首领刘裕推翻了东晋,代之以宋。

  

六朝以后,世间多以“王谢”并称,该称呼成为中国古代世家大族的代名词,但与王氏比起来,谢氏还是有差距。排在第二位的谢氏,一品官员仅出了4人。其代表人物谢安在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是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哥哥谢弈、弟弟谢万、谢石、侄儿谢玄等都是中央和地方的大官。

  

文学史上有名的谢灵运、谢眺也出自谢氏世家。而且,谢灵运的外祖母正是王羲之的独女。

  

  

  

【桓家】

  

桓氏一族发迹于桓温的父亲桓彝,桓彝是谯郡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最初在齐王司马冏麾下任骑都尉,晋元帝时受封安东将军,之后“累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名显朝廷”(《晋书》)。

  

桓温是桓彝之子,晋明帝的女婿,受到中书监何充的赏识,被封为荆州刺史、安西将军。虽有皇亲的光环照耀,但桓温能有后来的地位,客观上说,是靠真本事打下来的。其时,北方的后赵政权与西南的成汉结盟,对东晋形成半包围之势,两害相权取其轻,灭掉成汉便成为东晋的首要目标,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正是桓温,桓温也因此在朝中名声大振,后来升至大司马,长期执掌朝政大权。

  

桓温的三次北伐,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却在客观上打出了东晋的威风。第一次,主要对手是氐族的前秦政权,一直打到霸上(长安以东),北伐军很受欢迎,“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晋书》),但是由于后来粮草不济,只得退兵;第二次,打败姚氏的羌军,收复了洛阳。但随后便被刚刚兴起的前燕慕容氏击退。第三次,是与前燕慕容氏对峙,开始时势不可挡,占尽先机,最终在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一役,遭到前燕大将慕容垂的骑兵伏击,铩羽而归。

  

桓温有篡晋室自立的野心。攻灭成汉、三次北伐,都是在树立自己的威信,捞取政治上的资本,为最终的篡立做着前期准备。“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世说新语》)的名言,便是出自桓温之口。桓温在有生之年虽没能实现篡立的目标,却奠定了家族不可动摇的地位。到了他的儿子桓玄时,终于起兵反叛,逼迫晋安帝禅位,于公元404年建立桓楚政权。桓楚政权被刘裕的北府军打败后,桓氏家族余众仍与晋室对抗多年。

  

桓氏一族的反叛,也让本就日趋没落的东晋朝,变得更加摇摇欲坠,最终被刘宋所取代。

  

  

  

【庾家】

  

庾氏,庾亮继承了大权臣王导位置,庾亮死后他的弟弟庾冰接任大权臣的职务,庾冰的弟弟庾翼则把持东晋最重要的外镇官员荆州刺史一职。

  

  

  

【成汉】

  

成汉(304——349)是十六国之一。西晋末年,天灾人祸横行,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领袖李特率领难民起兵反晋。297年,李特率领关中流民团南下汉中。302年,自称为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

  

第二年(303年)李特率军攻打成都,益州刺史罗尚拒守,李特战死。其弟李流继续带领流民作战,次年病死。由李特之子李雄接任首领,同年李雄攻下成都,十月自封为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

  

334年,李雄病死,遗命其兄之子李班继位,数月后李雄之子李期杀李班自立。338年,李骧之子李寿又杀了李期自立为帝。李寿生活奢侈荒淫,人民受到严酷的徭役压迫。李寿死后,其子李势继位,大肆杀伐,国势更加衰弱。

  

347年,东晋的执政桓温率兵攻打成汉,李势投降,成汉的残余势力在2年后也被东晋彻底消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