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币如何登录,hi币如何注册

  

     

  

  二十年前,咖啡是显示身份和品味的消费符号。如今,咖啡已经走下神坛,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意味着它变得重要了。咖啡已经成为当下都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文 |聪聪   

  

  编辑 | 沈氏   

  

  两个月前,魏凡发现楼下的便利蜂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家便利店的一个货架被拆了,改成了茶几。白色字体挂在茶几上方,上面写着Soberhi,不眠之海——这个名字对年轻人有一种诗意的吸引力。后来他才知道,这是便利蜂今年5月份新推出的精品咖啡品牌。   

  

  像许多在三里屯SOHO工作的工人一样,魏凡每天以咖啡为生。我过去常常熬夜到前一天的午夜。如果我早上不喝一杯咖啡,就很难精神焕发。但是,他之前喝过的咖啡都是便利店里经常喝的那种咖啡――真的没法说味道有多好,只要能起到提神和娱乐的作用就行。然而现在,魏凡的被动消费突然升级。他每天早上都可以喝到不眠不休的咖啡师亲手做的咖啡,好喝又实惠。   

  

  离魏每天买咖啡的这家便利店不远就是星巴克。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开第一家店的时候,咖啡还是一种显示身份和品味的消费符号。如今,咖啡已经走下神坛,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意味着它变得重要了。咖啡已经成为当下都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精神消费   

  

  第一次听说星巴克是在《小时代》里的郭敬明.郭敬明把星巴克作为上海这个大都市的象征,是在小说的开头写的:   

  

  星巴克里无数东方面孔匆匆拿起外卖咖啡袋,推开杯子,一半拿出咖啡匆匆喝了一口,一半小心翼翼地端进老板办公室。另一方面,悠闲的坐在侧洞里,眯着眼看着《Shanghai Daily》,或者拿着手机大声笑着,“你的假期呢?』   

  

  这构筑了魏凡对都市白领生活的最初想象。   

  

  90年代末21世纪初,喝咖啡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消费。对于许多喝咖啡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咖啡本身,而是作为一种象征赋予咖啡的优雅和味道。对咖啡的追求,其实就是对身份的追求。   

  

  2000年的《寒夜》里,咖啡师在一家咖啡馆工作。当时他对咖啡的印象最多的就是杂志上明星捧着咖啡的场景。他记得当时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780元,一杯拿铁要19元。也就是说,对于很多人来说,想喝一杯咖啡,就要花掉大部分工资。所以咖啡对于追女生来说是奢侈品消费。   

  

  2004年,互联网原始时代的一个爆炸性话题是,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在作者看来,咖啡代表了一种阶级和身份的差异――喝咖啡的人和不喝咖啡的人是两个阶级的人。海清口学校的演员周立波甚至摆出喝咖啡的姿势,调侃吃大蒜的人怎么会和喝咖啡的人在一起。这种有争议的言论与在咖啡上引起共鸣的爆款网文观点一致。   

  

  知乎上甚至有个问题,第一次去星巴克怎么表现得像个老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519个回复。   

  

  上去说,大杯卡布奇诺。双份低脂牛奶。带走。废话少说,拿着杯子走人。   

  

  手里拿着一个村上春树,桌上放着一个微软Surface,他要么是修身的商务,要么是新潮的毛衣。   

  

  虽然这个问题现在正在成为网友们幽默的地方,但在当时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和同学一起去的咖啡馆,不过是第一次来,点了点东西就完全没面子了,怕暴露自己的乡土气息。点菜前和被老师点名时一样害怕。   

  

  来源视觉中国   

  

  时代的要求   

  

  咖啡时尚优雅,但味道不好――这是很多人对咖啡的第一印象。我还记得第一次在寒夜喝咖啡的感觉。他看着别人点了冰拿铁,很好喝,但是喝了之后发现没有味道。在网上,人们回想起第一次喝咖啡时用的词,最常见的词是这样的:不甜,苦,像中药…   

  

  但在那个时候,人们似乎没有时间去品尝咖啡本身。喝咖啡就够了。   

  

  2012年,在做了12年的咖啡师后,他打算开一家自己的咖啡馆。当他参观市场时,他发现时代变了。人们开始真正需要咖啡。在一些写字楼和工业园区的咖啡厅,真的有人推着进去,就点了一杯美式的。他们只是想喝杯咖啡,就像吃饭一样简单。   

  

  徐婵在读研的时候就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她每天都熬夜到晚上两三点,有时候还赶上交作业的最后期限,熬夜到凌晨五点也不少见。上午9点继续上课。如果早上三个半小时不喝咖啡,很难把咖啡带下去。那时候教室的画面还在她的脑海里,每个人的课桌上,笔记本旁边都有一杯咖啡。学习的劳累让她很快迷上了咖啡。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崛起,人们学习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些因素使得咖啡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一位人类学家曾在一篇文章中解释过这一点。   

啡与时代的关系:我们生活的时代,随时要求我们迅速切换到高效的状态。咖啡因成了我们对抗疲惫最理所当然的选择。我们期待着咖啡因进入身体后,几分钟内就可以通过血液进入大脑,达到峰值,刺激控制睡眠、情绪和注意力的神经,让人提起精神。

  

咖啡普及的另一重因素是咖啡馆的空间功能。一些人为了喝杯咖啡去咖啡馆,也有一些人去咖啡馆既不是为了喝咖啡,也不是为了情调,而是因为咖啡馆提供了一个工作和家之外的第三空间――一个既公共又私密的空间。

  

徐婵的手机上,至今还存着很多学生时代的照片,其中很多都是在咖啡馆拍的。这些照片承载了她的很多青春回忆。平时,她会在咖啡馆和同学一起讨论小组作业;考试前,会到24小时咖啡馆刷夜,和一起复习的朋友们看着天一点点发亮,清晨的光线照到课本上;休息的时候也到咖啡馆,自己发呆,或与朋友聊天……

  

很多人与徐婵一样,都在咖啡馆里留下了很多记忆。约会、相亲,谈项目、会朋友,写稿、工作,甚至只是在手机没电的时候到咖啡馆应急充一下电。

  

随着人们咖啡消费习惯的形成,咖啡成了一个迅速增长的市场。据统计,2006年到2018年,中国的咖啡消费量翻了五番。

  

图源视觉中国

  


  

俭与奢

  

2017年下半年,瑞幸咖啡开了第一家门店,此后的几年里,这家一度备受争议的公司将咖啡市场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直接地说,瑞幸借助资本的力量对顾客进行大幅补贴,大大降低了喝咖啡的成本。徐婵记得,有一段时间,5块钱就能买一杯拿铁。在最初免费喝的优惠之下,甚至连平时很少出现在咖啡馆的大爷大妈都在咖啡店口排起了队。

  

便利店们也纷纷做起了咖啡生意。这个生意甚至不需要太多人手,一台全自动的咖啡机可以解决一切。咖啡豆的萃取时间、温度等参数全都调好之后,只需要把该倒的料都倒进去,2分钟就能做出一杯。咖啡的平民化趋势以更快的速度加剧,曾经奢侈的消费,开始成为越来越普通的日常。

  

据《2017-2021年中国咖啡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统计,我国咖啡消费正在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成为万亿级的咖啡消费超级大国。德勤2021年发布的《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显示,一二线城市有67%的白领都有喝咖啡的习惯,这群人平均每年要喝三百多杯咖啡,接近一天一杯的频率。

  

咖啡市场呈现出一个有意思的双线发展现象:一方面,咖啡越来越廉价,看上去喝咖啡的人是由奢入俭;另一方面,人们的口味也变得挑剔起来,曾经小众的精品咖啡日渐流行――这是由俭入奢。

  

精品咖啡最早是由Erna Knutsen在《茶与咖啡》中提出的概念。精品咖啡不同于流水线生产的咖啡,从咖啡豆的种植到咖啡豆的烘焙、咖啡的冲泡,再到服务,每个环节都有着高标准。他们注重生产与制作的严谨,注重品质,对于消费者的感受也十分在意。如果做一个类比的话,精品咖啡是米其林餐厅的饭菜,而普通的咖啡则相当于快餐。

  

尤其是豆子,精品咖啡的豆子,品种、种植和处理方式都要纳入考量。很多连锁咖啡馆为了标准化,统一使用的都是深烘焙的豆子和全自动的机器。而精品咖啡并不能流程化,咖啡师要根据豆子的不同烘焙程度采取相应的萃取方式,对冲泡的器材也有很高的要求。

  

《行走的咖啡地图:在北京》作者之一高雪第一次喝精品咖啡是在2015年,她在北京一家咖啡店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他们在卖哥斯达黎加咖啡豆做的手冲咖啡。虽然当时并没有喝出什么特别,但后来多喝了几次后,她开始能尝出咖啡的层次。她也发现,自己再也接受不了标准化做出来的咖啡了。

  

自己开店的寒夜,明显地感受到了精品咖啡的潮流。他2014年开了一家精品咖啡店,最初几年,只是收支平衡。到了2017年,顾客明显越来越多,店铺开始盈利。咖啡店的老顾客,几乎都是懂咖啡的人,咖啡到底好不好喝,他们很懂。

  

他发现自己的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国外的连锁精品咖啡品牌开始陆续在中国开店,比如Peet’s、Arabica、Tims等。最新的一个动态是便利蜂也于今年五月入局,推出精品咖啡品牌不眠海。

  

  

既要……又要……

  

有学者指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自我时代,人们开始追求我的选择自由,以及属于我的品味和鉴赏力。人们对咖啡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同步的转变。曾经网络上热门的话题是和你一起喝咖啡,现在这样的讨论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咖啡豆如何,咖啡用奶如何这样的专业讨论。

  

网络上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做人不能太贪心,不能既要……又要……。很多时候,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咖啡领域,以前也是如此,要想便宜,就只能放弃对口感的要求;想喝精品咖啡,就要付更多的钱。但已经平视咖啡的年轻消费者们却非得既要实惠,又要品质不可。

  

这可能吗?

  

便利蜂的回答是:可能――算一下成本,去掉其他溢价,一杯好咖啡可以不贵。 便利蜂入局,正是迎着这个痛点而来的。便利蜂原来有面向大众消费者的现磨自助咖啡,也是在敏锐捕捉到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后推出了新的产品。

  

高雪看到朋友圈有人发不眠海的咖啡师招聘,要招两千名。便利蜂招聘的咖啡师要求是懂咖啡的专业人士。眼尖的高雪一眼就看出来,招聘页面配图中的La Marzocco是属于顶配的, 一台就要二十多万。这些细节都是不眠海品质的注脚。

  

  

寒夜知道便利蜂入局的消息,第一反应是自己又多了几千个竞争对手(便利蜂全国有两千多家门店)。不眠海最大的优势是好喝不贵。在便利蜂,一杯精品咖啡,没有折扣的情况下,一杯也只要15-25元,而且以15元的居多。

  

更何况,不眠海采用的是店中店模式,依靠着便利店,不眠海在运营成本上具有很大优势。按照便利蜂的规划,今年年底之前会开出4000家便利店,这些便利店,都将为以后不眠海的扩张提供坚实的基础。便利蜂在保持精品咖啡品质的前提下将价格打下来,并且将精品咖啡送到了年轻人的家口。

  

如果拿国外成熟的咖啡市场类比,中国咖啡市场的红利期还远远没有到来。全球咖啡消费市场规模大概12万亿人币,中国现在只有1000亿。芬兰平均每人每年消费1200多杯咖啡,瑞士800杯,美国、加拿大是300-400杯左右,日本和韩国也有180杯。而中国大陆每年人均咖啡饮用量仅为6杯。

  

便利蜂已经做好了准备去迎接这个巨大的市场。这家以品质、实惠为优势的本土便利店,正在将它的优势复制到精品咖啡领域,并用专业的人去服务更多既要……又要……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