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反向购买,什么是反向包容关系

  

  黄辉   

  

  应届毕业生乔林刚刚面试了一家大厂,意向部门的面试官给他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经过多方调查,他在一份“互联网行业领袖黑名单”上找到了对方的名字:此人经常打压下属,团队氛围压抑,新人负责“背黑锅”。乔琳果断放弃了这个提议。目前,大量“00后”进入职场,他们主动利用信息网络“反调”用人单位。(5月23日《工人日报》)   

  

  无论是用人单位的背景调查,还是求职者的“反调”,本质上都是为了打破信息不对称,在掌握更充分、更全面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理性的选择。目前随着公权意识的增强,很多求职者背对客户,变被动为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避免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盲目进入一个不适合自己或者不能满足自己心理预期的用人单位,从而降低试错成本,提高求职的综合效益。   

  

  “反向语调”从个人偏好发酵为一种普遍的利益诉求,见证了求职者“意义网”的重塑与更新。从过去的“老板挑员工”到今天的“员工挑老板”,求职者不仅关心企业的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还关心工作环境和团队氛围。对于那些你不认同也不接受的工作,与其“入坑”然后离职,不如早点“避坑”。   

  

  “反调”就像一面镜子,提醒和启发雇主尊重和回应员工的利益,努力改善和优化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生态;如果你玩的开心,唱的开心,难免会遭遇员工的“用脚投票”。“逆调”作为一种“自我表现”,也会迫使企业改变职场生态――那些求职成功的求职者选择了放弃,这显然不能完全归咎于求职者;如果不是一两个求职者“爽约”,企业真的需要反思和调试自己了。   

  

  员工不是没有思想的兵马俑,也不是没有情感的机器人。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办公环境会增加成本,但会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回报。再者,为员工提供高质量的工作环境将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随着工具理性的盛行,一些企业习惯于把员工当成工具人,却忽视了员工的权利和尊严。“再卑微的骨头,也有河流。”员工也关心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关心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精神世界。面对员工的变化,企业显然不能固步自封,自说自话;它是思想和行动的先导。只有以尊重和善待普通劳动者为精神内核,企业才会真正关心员工的所想、所忧、所盼。   

  

  “逆向调节”一方面可以帮助求职者趋利避害,另一方面可能会助长求职者的浮躁和功利。面对网络上纷乱的信息和“众说纷纭”的观点,如果没有坚定的价值信念和理性的认知,求职者很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包括“回调”收入在内的杂七杂八的信息,不知所措,不知所措。   

  

  “后调”不仅能让求职者“避坑”,还会让求职者失去一些机会。对于“反调”,既要接受,也不能夸大其作用。有必要从中吸取教训,没有必要过分依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