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种子发芽生长过程,儿童画藏族服装简笔画

  

     

  

  丰子恺《从小爱劳动,一生无病痛》   

  

  我知道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快乐和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高尔基街3354号   

  

     

  

  徐悲鸿《愚公移山图》   

  

  从古至今,大量的艺术作品都以劳动者为主题,反映了艺术家对劳动的体验和感受,记录了劳动者的艰辛、欢乐和坚韧.   

  

  五一来临之际,让我们聚焦古今美术史上劳动人民的经典画作,领略历代劳动人民的风采!   

  

  绘画中的劳动人民   

  

     

  

  虽然古代没有劳动节,但为了说服农民种桑,鼓励农织,统治者还命令人们绘制农织图,以促进和鼓励劳动。一幅幅生动的农织画卷,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劳动者自然淳朴、勤劳种田、织蚕的情景。从这些画面中,我们也能深切感受到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劳动喜悦。   

  

  南宋时期,乾县绍所画的《耕织图》一画,被赠送给宋高宗,得到了高宗皇帝的赏识,并获得了吴皇后的题字。皇帝还专门召见他,向后宫宣布他《耕织图》,一时受到朝野的称赞,从而引发了《耕织图》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社会上有许多《耕织图》,形成了中国绘画、科技、农业、艺术史上的独特现象,成为中国遗产的一大瑰宝。   

  

     

  

  在耕图中,以故宫博物院现存的《雍正耕织图》最为精美独特。画册用笔精心绘制,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山川之间,绿树成荫,农舍环绕,鸡犬相闻;大人们忙着紧张的劳动,孩子们吃草送饭,或绕膝玩耍,秀着衣服,用新的眼光看着对方,让观者身临其境,栩栩如生。一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劳动喜悦跃然纸上,宛如一幅桃花源式的田园画卷。   

  

     

  

     

  

  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纸彩旗150250cm 1951   

  

  《九州无事乐耕耘》是徐悲鸿于1951年创作的一部关于农耕的作品。它通过三个农民的劳动,描绘了劳动生活中平淡无奇、千篇一律的一面,让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到它的伟大,从而对辛勤劳动的农民表示充分的敬意。   

  

     

  

  徐悲鸿《巴人汲水图》   

  

  1937年,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进入蜀国,亲眼目睹了蜀国人民的苦难。他写国画《巴人汲水图》。这幅画描绘了当时四川人打水的场景。那时,人们必须从河里打水,扛着沉重的木桶,装满水,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走回家,有时甚至要来回多次。这样一个生活细节打动了徐悲鸿的心。整个画面突出了形象的魅力,用西画技法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并对肌肉进行了轻微的着色,适当加强了搬运工的肌肉感和肉感。   

  

     

  

  徐悲鸿《愚公移山》布面油画213cmx462cm年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在印度生活时的代表作,画中的人物和模特多由印度人扮演。在这幅画中,反复描绘了一个类似鲁的人物,其原型是该校的厨师拉杰库马尔蒂亚。徐悲鸿每次找他做模特,他都很开心,随叫随到。   

  

     

  

  徐悲鸿《愚公移山》中国画144421cm 1940年   

  

  有人问徐悲鸿,为什么要把印度人的形象纳入中国历史的主题。他说,“虽然我们是印度人,但我们都是勤劳的工人。形象和中文不一样,但意思是一样的。”为了画出画中的十几个人物,徐悲鸿画了几十张素描和速写。《愚公移山》传递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和毅力,气势磅礴,实力惊人。   

童画藏族服装简笔画10.jpg">

  

蒋兆和《九兰打夯》(国画)

  

画家在作品中热情讴歌了劳动者所独有的健康之美、力量之美与朴素之美。这支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娘子军,既代表了劳动人民,也代表了新时代女性的风貌,展现了团结的力量,钢铁的毅志和火红的热情。

  

  

《洪荒风雪》黄胄 1984年

  

《洪荒风雪》的构思得之于画家在青藏公路行程中的切身感受,当时他和同伴们在大戈壁滩艰难跋涉一个星期,不见人烟,突然,远处传来驼铃声,使他们精神为之一振。一队地质队员迎面而来,这个意外惊喜令人永生难忘,从而有了画作的基调。很多年后他依然时常回忆起这个瞬间:“我敢于画画,主要是在生活中摸爬滚打。如画《洪荒风雪》,是在格尔木看见上百个地质勘查队员,在那样广阔的大地上艰苦劳动,我激动得不得了。”

  


  

  

王文彬《夯歌》(油画)

  

《夯歌》为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曾入选全国美展,被编入《中国美术年鉴》。这幅作品是王文彬的毕业创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创作《夯歌》王文彬可谓几经周折,煞费苦心。在沂蒙山区写生的时候,他深深被朴实的劳动姑娘音容笑貌所打动,决定创作此画。为了脱离生活速写的感觉,王文彬深入农村知识青年中间,去黄河水利工地加深对生活的感受。经过多年尝试,多次色彩表现形式和构图的修改,最终成就了这幅饱含激情的《夯歌》。农民打夯时,一边打一边唱,唱得铿锵有力,令人难以忘怀。

  

  

李焕民《初踏黄金路》(版画)

  

完成于1963年的《初踏黄金路》,反映的是西藏民主改革主题。“农奴们得到解放,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劳动起来也非常兴奋。秋收的时候,他们傍晚把粮食收回来堆到院子里,晚上就不停地唱歌跳舞,高兴得不想睡觉。当时我到西藏写生,半夜时经常被他们的歌声唤醒。”画面以象征着丰收的金黄色为主调,与其作对比的黑、白、红三色突出了欢乐自信的藏族妇女。画面线条饱满有力,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藏族人民喜迎和平解放后第一个丰收年的心情。

  


  

詹建俊《潮》布画油画 177×196cm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潮》是中国油画家詹建俊于1984年创作的油画,画家以夸张的写意手法,塑造了一位顶天立地、充满信心的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形象,这幅表现当代中国农民的作品,被誉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也象征着新时期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激荡的心潮。

  

  

方增先《粒粒皆辛苦图》(国画)

  

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歌颂了中国农民勤俭节约的美德与新时期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那双粗糙的大手是劳动者的手,它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身后的马车满载的是丰收的喜悦,是劳动的报偿,是真正属于平凡劳动者的美好生活。画中的老农是中国亿万农民中极普通的一员,然而,在他身上却散发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质朴、善良,有如家乡父兄那般质朴、亲切。

  


  

  

杜键《在激流中前进》(油画)

  

《在激流中前进》创作始于1962年,完成于1963年,历时两年。是画家在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此,画家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宋家川等处于险急河段的黄河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画家没有从正面表现人与激流搏斗的表情,而是通过飞旋激荡的河水与沉着稳健的人物的对比,那如一叶小舟般的黄河渡船与大面积的汹涌奔腾的浓浆浊浪对比,通过对水势的夸张表现反衬了人的力量和精神,较完美地体现了作品的主题。

  

  

陕西省文化局美术创作组、刘文西《幸福渠》 227×208cm 1974年

  

《幸福渠》创作于1974年,是由陕西省文化局美术创作组集体完成、刘文西主要执笔的绘画作品,作品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反映了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劳动场景。另外,作为1974全国美展封面代表之作,《连环画报》《延安画报》等众多杂志都将其作为封面大量刊登。

  

  

《祖孙四代》(国画) 刘文西

  

该画采用三角形构图。“爷爷”头上扎着白手巾,黝黑的面庞,微微露出质朴的笑容,目光炯炯,精神矍铄。红色的腰带系在腰间,与素色的衣服形成对比,黑灰色的工作服反披在肩上,一双粗糙有力的大手撑着铁铲叠在胸前,显得老当益壮、干劲十足。一个经历过旧社会,此时又在体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老农形象就这样生动地展现在观者面前。

  

  

朱乃正《金色的季节》 木板油画 160x168cm 1962年至1963年作 中国美术馆藏

  

《金色的季节》是画家朱乃正创作于1962年至1963年的作品,也是他在青海生活时期的代表作。作品中表现了两个藏族妇女扬青稞的场景,因画面的视角点取得极低,使得这两个藏族妇女的身影呈“顶天立地”之势,更显得坚实、高大、壮美。

  


  

  

王霞《海岛姑娘》 布面油画 175×87cm 1961年 中国美术馆藏

  

创作于1961年的《海岛姑娘》是王霞在中央美院董希文油画工作室学习期间完成的毕业创作,画面描绘的是一位渔家姑娘,身着工作服,体格健壮、扛着铁锹,在落日的余晖中充满了劳动的自信,这样的形象完全依据当时流行的对女性的审美模式而创作的。

  

  

《钢水·汗水》广廷渤 1981年

  

作者从创意、体验生活、写生到完成作品经过了大约三年的时间。他摆脱了此前直接描写炉前工紧张劳动的套式,而通过对四位炼钢工人汗流浃背、解衣透凉、举杯痛饮等情境的细致描写,间接传达了他要表达的主题:优质的钢铁是由工人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此作在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陈列中,时常与《父亲》相邻,亦相映成趣,耐人寻味,从不同侧面体现着主流美术形态的新趋向。

  

  

周思聪 卢沉《矿工图之二王道乐土》 镜心纸本 177×236cm 1982年3月

  

《矿工图》组画是周思聪、卢沉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创作的水墨画,主要描绘了农民背井离乡、逃荒求生、到煤矿挖煤、与厂主搏斗、直至斗争胜利当家作主的整个解放历程。原计划的9幅作品由于周思聪的健康原因,最终只完成了《矿工图》组画中的《王道乐土》、《人间地狱》、《同胞、汉奸和狗》、《遗孤》四幅作品。对于周思聪而言,“我爱平凡的人”是其终身追求的艺术语言,这也是她对劳动人民苦难的理解,对历史的反思,对艺术的追求。

  


  

  

陈逸飞、魏景山《开路先锋》 1973

  

《开路先锋》创作于1972年,当时恰好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全国美展即将举办。于是,魏景山和陈逸飞前往南京梅山铁矿工程采风写生,回来后就画了这幅画。在这幅长达4.5米的油画上,一群筑路工人抬着钢轨在风雨中前进,表现出工人阶级豪迈的气概。

  

  

罗中立《父亲》 216x152cm 布面油画 1980年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父亲》是中国著名油画家罗中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油画作品。画家用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画面。背景运用土地原色呈现出的金黄,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体现了《父亲》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美。这幅作品所创造的农民形象“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代大权《挖掘机组》(版画)

  

代大权的作品视觉冲击力强烈生动,以朴素至极的黑与白去构想繁华绚丽的五彩世界。版画《挖掘机组》将人的积极向上、倾力而为的精神品质突出呈现,肯定了社会需要每个人的人格尊严被保护与尊重。

  

劳动是神奇的,劳动是伟大的。

  

劳动者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

  

编织了这个五彩班斓的世界,

  

创造了人类的文明。

  

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向全世界的劳动者致敬!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