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最高境界,知行合一的本质是行动

  

  知行合一是至善。   

  

  作者:蔡一程,北京大学柔道二班   

  

  伟大的武术哲学家李小龙曾说过:武术的终极意义在于忠实地表达自己。所谓忠实的自我表现,其实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什么?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经过一个学期的柔道学习,我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   

  

  柔道给我的印象是“实用而美观,简单而不易”,从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屈体、翻滚,到两个人就能完成的扭体、投掷、固定技巧。古人提倡追求“知行合一”,但在柔道的世界里,“知”与“行”的距离有时是相当遥远的:看了教练的示范,大脑里未必会重现这个过程。即使能在脑中重现,实际操作也很可能走样,即使能一步一步完成一个动作,也很难在实战中使用。如果把行动看作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手段,那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本质就是忠实表达自己的困难。   

  

  如何缩短「知」与「行」的距离?如何忠实地表达自己?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找到阻碍我们忠实表达自己的绊脚石。   

  

  当我们开始学习某一项技术的时候,往往会顾虑太多:比如我们在学习之前转身的时候,担心膝盖碰到头,摔断脖子。同时也考虑到动作完成时如何保持标准的侧接姿势,甚至担心动作失败后会被同学嘲笑.这些担忧导致我们在完成动作时优柔寡断、患得患失,进而导致犹豫不决、语无伦次甚至受伤。所以我们很容易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焦虑导致犹豫不决,犹豫不决导致失败,失败导致更多的焦虑,等等。焦虑的原因是我们不想忠实地表达可能犯错的真实自我,而是在努力建构一个不犯错的想象自我。要打破这种焦虑,就要接纳真实的自己,忠实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身心一致,没有烦恼。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向更标准的动作靠拢,逐渐完善。   

  

  但排除杂念只能让完成动作的想法更具体,更高的层次在于“无脑”。动作自然,直观而非思考,从而拉近训练与实战的距离。在实战中,我们没有和平时训练一样的心态和环境,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完成一个动作。所以,把我们的胜算建立在“思维”上是不靠谱的。在不可预知的实战中,只有条件反射的身体直觉才是可靠的。但是要把学到的技能内化为身体的自然反应并不容易,需要长期的科学训练和实战。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柔道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修行。用33,360,010-30,000字来说:柔道之道,明德,亲民,至善。什么是至善?   

相关文章